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修订《赤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完善会商研判、信息共享、临灾预警、调度指挥、隐患排查、协同救援等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党政共管、逐级包保”责任体系。截止目前,已明确191名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责任人和70座水库、62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031处山洪沟、1789处过水路面、25处中心城区排水防涝风险点具体防汛责任人,细化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巡查防守、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等各环节责任,确保责任网络全覆盖、无死角。
二是开展隐患排查,消除安全风险。组织水利、住建、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防汛备汛综合督查,全面排查整治在建水利工程、水库、水闸、山洪灾害等安全风险,集中开展汛期交通运输重大风险隐患和公路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稳步推进4个城市排水防涝项目建设和2处城市易涝点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排查疏通管线1775.49公里,检查维护雨水污水检查井44624座,排查清理雨水排放口81处,针对公路运营、道路运输、城市客运、水上交通、公路工程、应急管理、城市内涝点及各类水利工程共排查隐患问题1937项,整改完成1895项,难以完成整改的均已制定度汛措施。
三是强化应急准备,提高响应能力。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实战需求,建成“市-县-乡”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军地协调联动,构建以国家队为主,有关部门、企业专业队伍协同,社会化力量补充的“四位一体”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开展三座店水库“三断”等极端场景综合演练和桌面推演,首次启动Mi-171直升机开展老哈河空中巡航巡护。截至目前,全市共储备各类防汛抗旱防汛抗旱物资、通用救援救灾物资共计225万余件,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98支、10949人。
四是抓好科普宣教,增强安全意识。组织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住建局、消防救援支队、地震监测中心等单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累计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单、折页、纪念品6000余份、悬挂条幅20余条、摆放展板20块,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